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8成消费者难以准确识别无糖食品
本报讯(记者孙燕明)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无糖食品和饮料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但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消费者能否准确识别无糖产品?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日开展的中国消费者甜味剂认知调查显示,超8成消费者在选购无糖食品和饮料时存在被误导的可能。
在健康消费潮流下,市场上以甜味剂替代糖的无糖食品和饮料越来越丰富,在各品类中,无糖饮料市场渗透率最高。调查显示,近85%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碳酸饮料,66%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咖啡、茶饮,59%的消费者购买过无糖口香糖,而无糖冰淇淋和无糖巧克力等品类尚有待进一步开发。
糖摄入过多,会增加龋齿、超重和肥胖发生风险。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了解到过量摄入添加糖对身体的负面影响,无糖食品和饮料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更加健康的选择。调查显示,超6成消费者选择无糖产品的首要因素是“更健康”,另有近18%的消费者因好奇而选择无糖产品。
很多消费者在选购食品和饮料时会查看标签。然而调查发现,近8成消费者通过“不含蔗糖”“0蔗糖”等标识来判断产品是否无糖,存在被误导的可能。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指出,“0蔗糖”只是不含蔗糖,不一定是无糖,消费者还需要查看配料表中是否有果葡糖浆、结晶果糖、蜂蜜、浓缩果汁、果酱等含糖配料。
此次调查还发现,消费者对糖和甜味剂的认知较为模糊,存在大量混淆现象。例如,约7成的消费者认为糖精是糖,约6成的消费者认为三氯蔗糖、甜菊糖是糖,接近3成的消费者认为结晶果糖不是糖。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建议,应当加强公众科普宣传,指导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标签和营养标签,合理选购食品。同时,高血糖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食品配料中可引起血糖升高的面粉、淀粉等成分,或参考医生建议选择食品。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 有参与者被发现骚扰女性|“盲盒社交”悄然兴起,它哪点吸引了年轻人?
- 赋予“自我教育”生命力|校史剧走红的背后:年轻人正在寻找新的精神偶像
- “沉睡老屋”蜕变成“网红打卡点”|湖南怀化鹤城唤醒乡村“沉睡老屋”撬动振兴活力
- 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漫画家李昆武:让海外民众找到了解中国的部分答案
- “热爱篇”细节惊喜不断|飞驰人生IP有了首个衍生剧
- 名场面被津津乐道|台湾观众让甄嬛“一键回宫”
- 网上结识的“高富帅”不可靠|女子征婚被缅北“高富帅”骗1440万元
- 千万元矿产被盗采|正规洗煤公司竟干起了“偷煤生意”
- 假冒央企缘何屡禁不止|“高仿”央企局中局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春节舆情分析报告:三亚返程机票太贵、包车被勒索等热点事件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