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旅游何时不再“抄作业”
作为深度旅游的独特载体,古镇为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感受乡镇风土民情提供了独特场域。但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一些媒体也注意到,不少古镇的面貌在商业力量的塑造下愈发趋同,仿古建筑大同小异,小吃餐饮“千镇一面”,“审古疲劳”让很多古镇丧失了美感和美誉。
文旅开发,研究先行。在很多古镇的文旅设计中,缺乏基础研究,古镇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阐释,后期的旅游开发只能依靠“编故事”“抄作业”“加美颜”等方式来为古镇景点的标识和讲解填补内容。事实上,“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历史古镇的环境风貌、格局规制、建筑设计和民俗传统也都有其独特之处,需要深入调查和综合研究来揭示其特有价值。比如,被认为在文旅体验上多有雷同的江南古镇,其个体的选址设计、发展朝向、市镇格局都与所在区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古镇的结构、面貌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其现状均为“古今重叠”,梳理古镇历史应当首先借助系统调查和方志研究,理清不同历史时期的格局变化,为古镇的文脉发掘找到基础价值依据。古镇的核心区变迁、功能分区、市场分布等都是后期文旅规划需要先行研究的重要问题,系统的民俗文化调研将为地方文旅提供真实、生动、感人的展示内容,在一砖一瓦、一餐一饭中讲好“小城故事”。
古镇旅游,胜在体验。古镇的山水没有那么壮阔绮丽,但亲切可感,古镇的魅力就在于融合的美感和沉浸的体验。社交媒体上常见的关于“古镇不古”的集中讨论,体现了游客对于古镇原生态体验遭到不良旅游开发破坏的不满。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中国古镇文化的特色所在,文旅开发需注重对古镇自然环境的呵护,避免简单移植其他文旅项目大广场、大草坪、大展馆等设计,在古镇的主体建筑之外,也当科学规划、妥善保护古镇周边的山形水系,留住古镇清幽、古朴的历史风貌;古镇的民俗风情维系着古镇的“活态感”与“烟火气”,维系着游客最可感的古镇色彩、味道和声音,大规模迁移原住居民、过度引入商业设施的古镇开发模式,已经让众多注重旅游体验的游客“用脚投票”,尤当引以为戒。
古镇新生,重在创新。近年来,青年游客的旅游偏好更新迭代,社交媒体的打卡风潮、美食风味的吸引热度、漫步旅游的特色线路都为古镇旅游提出了新命题和新挑战,需要古镇文旅的管理者在旅游宣传、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发掘优势、凝练特色,通过新媒体把古镇的特色美感和体验阐述好、传播好。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和扶持有特色的青年创意群体参与古镇设计和文创经营,为古镇发展聚人气、增活力,推动古镇遗产保护和创意开发的融合共进。
范星盛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 有参与者被发现骚扰女性|“盲盒社交”悄然兴起,它哪点吸引了年轻人?
- 赋予“自我教育”生命力|校史剧走红的背后:年轻人正在寻找新的精神偶像
- “沉睡老屋”蜕变成“网红打卡点”|湖南怀化鹤城唤醒乡村“沉睡老屋”撬动振兴活力
- 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漫画家李昆武:让海外民众找到了解中国的部分答案
- “热爱篇”细节惊喜不断|飞驰人生IP有了首个衍生剧
- 名场面被津津乐道|台湾观众让甄嬛“一键回宫”
- 网上结识的“高富帅”不可靠|女子征婚被缅北“高富帅”骗1440万元
- 千万元矿产被盗采|正规洗煤公司竟干起了“偷煤生意”
- 假冒央企缘何屡禁不止|“高仿”央企局中局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春节舆情分析报告:三亚返程机票太贵、包车被勒索等热点事件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