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资讯 > 今日焦点 >

在中蒙边境守护30年的内蒙古牧民:只为父亲的一个叮嘱

时间:2022-08-13 1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蚂蚁传媒

图为斯日门。白玉泉 摄

中新网呼伦贝尔8月12日电 题:在中蒙边境守护30年的内蒙古牧民:只为父亲的一个叮嘱

作者 李爱平 白玉泉

“这里是我们的家,放牧的时候一定要多留心边境的情况。”

46岁的斯日门谈起自己在中蒙边境坚守30年的原因,来自于父亲的一个叮嘱。

8月12日,这位居住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白音敖包嘎查的护边员受访时表示,“30年前父亲就叮嘱我,放牧时要多留心边境情况。”这也让他从一名普通牧民成长为一名护边员。

“父亲苏古尔苏荣在世时,就曾讲过家乡的一些故事,这让我感觉到做一名护边员是自己的最佳选择。”斯日门介绍,早在1995年曾在白音敖包嘎查工作的父亲,亲眼见证了边境线上发生的种种令人愤慨之事。

苏古尔苏荣家居住的地方,离边境线不足1500米,一些不法分子经常从他家里的草场把牲畜赶走,然后越境。

“这样的事情,导致我们家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斯日门认为,这是父亲叮嘱自己的“原动力”。

时光如梭,转眼间,斯日门长大成人。初中毕业后,回到家里的他开始帮父亲打理草场,“父亲听说我要当护边员,很认真地和我谈了一次。”

斯日门告诉记者,自从当上护边员,就对距家不远的中蒙界碑有了特别强烈的保护意识。“除了我家发生这样的事情外,事实上在当地广阔的草原上,其他牧民早年间也经常会遭遇不法分子侵扰。”

斯日门表示,“这些事一直困扰着自己。欣喜的是,经过30年众多护边员不间断的守护,现在已经平安很多了。”

图为斯日门。白玉泉 摄

护边员并不仅仅是一份荣誉,而是需要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扎扎实实地干。

记者从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了解到,在过去30年间,斯日门经常和其他护边员一起巡护这片草原,他也和当地边境派出所联合巡护,“巡护的路线并不是直线,很多地方车开进不去,巡护一次要骑马走上一天。”

谈起过往30年的艰辛,斯日门认为,最难以应对的,还是草原上多变的天气。

“夏天的暴雨还好一些,无论怎么下,也就是衣服湿了,到了冬天就不一样了,冬天这里经常下暴雪、刮白毛风,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大雪封路非常难走。”不过,斯日门笑笑说,“也没啥,习惯了就好了。”

护边员的生活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斯日门介绍,“我们护边员都是一边生产一边护边的,春季接羔、秋季打草,到了每年春秋两季防火期时,我们还要进行防火巡逻。”

“我不仅是护边员,还是草原110‘蒙古包哨所’的哨兵。”对于自己的身兼数职,斯日门表示,“让边境平安是我最大的愿望。”

让斯日门兴奋地是,作为护边员,这里的“软硬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现在所在的嘎查通了长电,看电视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家里也实现了WIFI信号的覆盖。”

来自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的消息显示,为提升群众守边护边积极性,官方已起草出台了《呼伦贝尔市护边员管理细则》《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护边员奖励办法》,为护边员配备装备及执勤设施。

呼伦贝尔边境管理支队额布德格边境派出所所长包海生认为,护边员是“不穿警服却甘守边境,不是民警却一心戍边的真英雄。”

在呼伦贝尔边境地区,如同斯日门这样的护边员还有很多很多。

巴乙拉图也是当地一名护边员,他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只有走在巡逻的路上,心里才踏实。”

“通过实践,我感觉到,矛盾不激化、纠纷不扩大,群众间才有兄弟情。”

图门、呼日是一对父子护边员,在过去的几年中,这对父子除了每日做好巡逻工作外,还曾协助民警合力将4名犯罪嫌疑人控制,为边境地区挽回一定损失。

对于未来,父亲图门表示,“在边境草原上巡逻,这条路会一直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了。”

儿子呼日则说:“我会像父亲一样,把守边护边的任务交给下一代。”

而在斯日门内心深处,他始终认为,自己在边境上能坚持当护边员30年,与父亲的那个叮嘱密切相关。(完)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蚂蚁全媒体中心 | 关于我们 | 寻求报道 | 商业合作 | 联系我们 | 人员查询

如有侵权,敬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本站文章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联系微信:cnmy2021 

Copyright © 2021 魅城网(魅力城市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10135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