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维权中的摄影摄像取证指引
日常生活中,大家的人身、财产权利收到侵害,无论是与责任人协商解决,还是诉诸第三方要求处理,尤其是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纠纷,都离不开一样东西——证据。
以居民小区的建设工程质量、物业服务水平为例:新房没住玻璃碎、管道漏水泡了家、电梯变成水帘洞、垃圾遍地随风飞……这些闹心事,如果日后想找地儿要个说法,就要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保留下证据,而最便捷、最直观的方式莫过于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片或者录视频。今天就聊聊视觉场景的固定,如何通过拍照、录像取得证据。(仅限于诉讼证据意义上探讨,严格来讲,诉讼中咱们提交的都叫“证据材料”,是否能被采信为定案证据,就要看您收集材料的水平了,今天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的思路是,先来看看法律对“证据”的要求,然后有的放矢,满足要求即可。
按我国法律,民事证据需要具备“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
一、客观性,是指民事诉讼证据本身是客观的,真实的,而不是想象的、虚构的、捏造的。
这里面隐含了两点要求:
1.我们所拍录的场景,应该是涉案事实发生当时当地的场景,而不是其他。所以,不要偷懒,哪里发生了问题,造成了损害,第一时间到场记录下来,越及时越完善越好。很多现场,一旦消失,事后是没办法再现的。(如果你完美再现了,恭喜你造假成功,接下来有可能涉及伪造证据了……)
2.照片、视频本身是真实的、原始的、完整的,未经编辑或删改。拍照或者录像之后,照片洗出来,或者视频导出来时,不要在原始载体里删除。请保留原始载体、请保留原始载体、请保留原始载体(手机、相机、摄影机等)。
二、关联性,是指证据与证明对象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大师说,摄影是无声的表达。照片、视频等证据要具有关联性,简单说,就是你的作品里面要有你想表达的意思。表意要尽可能直接、完整,要写实主义,不要意识流。
比如,你家楼道的水暖管井因为阀门爆裂跑水了,水透过墙壁,把新刷的墙淹了。这时,通过照片或视频,我认为应当记录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事件;其中,事件最好体现出起因和后果。
1.时间。现在的影像技术早已进入数码时代,照片或视频的源文件中都有详细的拍摄信息,包括精确的时间信息。但是,为了更直观,也防止源文件丢失无法核对的麻烦,可以借助外界信息,比如当天的权威出版物,把其日期信息和你的现场拍摄进一个场景;如果是照片,可以多拍几张,如果是视频,表达日期的镜头和记录事实的部分最好要连续,不要中断。(这个办法适用于记载“最新”的情形,比如,“到X年X月X日仍然是XXX情形”。)
2.地点。与时间同理。最好能连续、完整地记载坐标,小区、楼号、门牌号、事发地点,从大到小都记录到。
3.事件。准确地说,是事件的片段,你发现的时候肯定事件已经发生了,所以,着重要体现的是原因和结果两个部分,没有必要全程录播。事例中,泡水的阀门、积水情况、屋内渗水的痕迹,记录这些也就够了。把关键信息记录下来,包括细节,比如,阀门的商标、标识牌等。维修好以后,等干透了,把浸水部分的最终形态也记录下来,这个状态,就是你索赔的基准状态。
三、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符合法律的要求,不为法律禁止。概括起来合法性包括三个方面: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证据形式的合法性、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的合法性。
1.收集证据要合法,不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比如侵犯他人隐私,为了证明漏水多严重,在你隔壁邻居家偷偷装了摄像头,不小心拍到了羞羞的镜头),也不要触及其他强制性法律规定(比如暴力胁迫、非法拘禁了相关人员)。当然,这些情形,作为依法维权的好公民,一般不会发生。
2.证据形式上,照片、视频录像都属于法定证据种类(本文情景下分属书证、视听资料),没有问题。
3.证据材料转化为证据的合法性,包括按照诉讼程序如期提交、经过质证、经过法院依法认定,等等,那是后话。
按照上面的思路,拍照、录像,维权的基本素材就拿到了。当然,如果要诉讼维权,还要辅以其他证据材料,比如房产证证明你是业主、相关合同或责任报告证明谁是赔偿主体、票据或者评估结论证明你的损失,等等,形成完整的证据链,只要被法院认定,诉求就基本可以得到法院支持了。
最后,关于最基本的要求,要拍清楚,手别抖之类的,就没必要提醒了吧……最后的最后,固定证据不是晒美食或者晒自拍,不必美图秀秀。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度排行
推荐
- 有参与者被发现骚扰女性|“盲盒社交”悄然兴起,它哪点吸引了年轻人?
- 赋予“自我教育”生命力|校史剧走红的背后:年轻人正在寻找新的精神偶像
- “沉睡老屋”蜕变成“网红打卡点”|湖南怀化鹤城唤醒乡村“沉睡老屋”撬动振兴活力
- 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漫画家李昆武:让海外民众找到了解中国的部分答案
- “热爱篇”细节惊喜不断|飞驰人生IP有了首个衍生剧
- 名场面被津津乐道|台湾观众让甄嬛“一键回宫”
- 网上结识的“高富帅”不可靠|女子征婚被缅北“高富帅”骗1440万元
- 千万元矿产被盗采|正规洗煤公司竟干起了“偷煤生意”
- 假冒央企缘何屡禁不止|“高仿”央企局中局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春节舆情分析报告:三亚返程机票太贵、包车被勒索等热点事件上榜